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

生與死

出品人: John Lung

今天收到了一位老朋友的生日卡,心中很感動。

她說:很久已經沒有這樣溝通,今年的感受特別大,
有時朋友的離去再一次去提醒自己,
每一分鐘都要珍惜,去為身邊的人做多些。
老老套套一句,科技進步了但人又不斷的互相疏離。
這次收到這張卡,
單是草草幾千筆就足以令人感到十幾年友情帶來的絲絲暖意,
這個不是冰冷的數碼字粒所能取代的。


生、死;好像是黑與白一樣是對立的。
愛生者,視生存、生產、生活為唯一光明;
而又視死亡是忌諱、深淵、卻之不恭。
近日這個感受非常強烈:生者,家中有親人誕下麟兒,每人喜上眉梢。
觸撫嬰兒吹彈欲破的皮膚時簡直可以直接感覺到生命的力量;
老病者,近日我為腳傷及腸胃病之小熬,深感自己身體不如二十出頭之時,
加上今日歲數上又添一筆,更覺自己又向人生終站走近了一小步;
死者,更不消提。

生死於我,猶如太極黑白雙魚一樣:
你中有我我中有你,根本就不是對立而是相對,
但又互相互補,最後構成了一幅叫「生命」的畫像。
正如村上春樹在《挪威的森林》一書提到主角「我」
(書中名為渡邊徹,但故事以第一身為視點,所以姑且以「我」為名)
十七歲時在好友キズキ自殺後,終於感到死亡在生命中的震撼,
說出了一句死亡就是生命的一部份。
及後,他又在心上人直子以生命為代價的誘導之下,
走在探究人生的一條道路上。
我記得中學時中文老師曾說過在我當時年齡而看村上小說的人會很「灰」,
所以她不鼓勵我們看。
對,十六七歲的小傢伙的確沒有甚麼人生閱歷去了解人生
(我也是再十七歲時當我外婆離世時才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),
但這個問題除了是古今賢哲不斷思考的問題外,
亦是人人必需面對的終極問題。

生命只在一息間,
我會為了每天早晨可以張開眼睛迎接新一天而感恩。

沒有留言: